广告
广告
广告
广告
“开漳圣王”今何在
分类:文化 热度:

  提起信阳的特色文化,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以“信阳毛尖”为代表的茶文化、以“大别山精神”为代表的红色文化,殊不知,这里的根亲文化同样历史厚重。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,中华姓氏中黄、赖、蒋、罗、廖、潘等多个姓氏皆起源于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,中原历史上4次大规模人口南迁都与信阳有关。特别是唐初陈元光率军平叛,建立漳州,传播中原文化,威震闽粤,是光州固始成为中原南迁的肇始地和集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陈元光,字廷炬,号龙湖,唐高宗显庆二年(657)生于光州固始。他自幼“生而敏异,博通经史”,喜骑射、通儒术、精韬略,年仅十三便领乡荐第一。仕途一片锦绣的他为何会从固始远征闽南,又为何被当地百姓尊称为“开漳圣王”?千年之后的固始又是因何成为“中原第一侨乡”“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寻根圣地”?历史的书卷中到底潜藏着怎样传奇的故事?

“开漳圣王”今何在

陈元光画像

  

  横刀立马平啸乱,威震闽粤安民心

  隋唐以前,泉州与潮州之间广大地区的苗、瑶、黎等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,大批尚未开化的族群由岭南粤东涌入,使这里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,唐初,这一延续了近八百年的汉蛮矛盾激化升级,唐高宗总章二年(669),动乱爆发,史称“蛮獠啸乱”。

  陈元光的父亲归德将军陈政奉唐高宗李治诏令,率屯驻于光州固始的府兵将士,南下平乱。陈元光弃文从武,随父出征,走上了浩浩荡荡的“万里提兵路”。他们一路征战,克服了气候、水土、瘴疾等重重考验,击败“蛮獠”主力,清剿山匪盗贼,保障了闽粤边境的安定。

“开漳圣王”今何在

固始陈元光祖祠

  唐高宗仪凤二年(677),陈政积劳成疾,逝于任上。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承袭父职,扛下镇抚重任。执掌兵权后,定惧、惰、骄、慢、怂、奢、贪“七戒”,整肃军风,从此军伍壮盛,攻无不克、战无不胜。

  唐高宗永隆二年(681),陈谦率众叛乱,攻陷冈州,潮州城再次受到威胁。陈元光意识到,蛮獠势力常年侵扰,如果不加以根除,闽粤地区便无法真正长治久安。于是,他带领军队赶赴潮州,与当地的唐军合兵一处,以火攻之法,攻破敌军营寨,将长期骚扰岭南地区的蛮獠势力消灭殆尽。历经17年辗转征战,闽粤地区的稳定局面初步实现。

“开漳圣王”今何在

云霄将军山公园 陈政陈元光雕像

  

  移风易俗兴教化,务实为民治漳州

  在多年的平乱过程中,陈元光认为闽南地区之所以长期动荡不安,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成熟的管理体系。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和发展,建州置县的条件基本成熟,陈元光遂于唐垂拱二年(686)向唐廷上奏《请建州县表》,请于泉、潮之间新设一州,名为漳州。武则天准奏,并任陈元光为漳州刺史。自此,泉潮之间的大片蛮荒之地有了完整的行政管理系统,为后续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“开漳圣王”今何在

固始陈元光雕像

  对于漳州的治理和建设,陈元光推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。在军事方面,他保留了类似于府兵制的管理制度,且耕且战,在州内设立三十六堡、五个行台,四季不停巡逻边境,防止盗贼突起;在民生方面,主张“善政在于养民,养民在于宽赋”,对蛮民“不役不税”,还传授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;在教育方面,把“兴庠序、办教育”作为“救时之急务”,创办我国教育史上最早以书院命名的学府“松州书院”,形成“民风移丑陋,土俗转温淳”的良好社会风气;在经济方面,“辟地置屯,招徕流亡,营农积粟,贩陶冶,通商惠工”,把发展生产、繁荣经济作为治理之根基。

  随着各项惠民良策的实施,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迅速在闽南推广,漳江两岸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枢纽,这片僻处边隅的“群虏之薮”变成“杂卉三冬绿,嘉禾两度新”的丰饶宝地。

  漳州的建立与发展,结束了闽南地区长期半独立的状态,唐王朝开始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,闽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变得密切,中原文化开始广为流传。

  

  千古传颂留英名,名扬海外成圣王

上一篇: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三届学术提名发布 涵盖戏曲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三届学术提名发布 涵盖戏曲、 下一篇:山西邮政发行“跟着悟空游山西”明信片连体风山西邮政发行“跟着悟空游山西”明信片连体风
热门排行
精彩图文